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二手衣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二手衣。

在烏干達,女性當然還是花費比較多的心思裝扮自己,所以路邊的服飾店賣的漂亮新衣服幾乎都是賣給女性的。

_MG_6128


小孩的衣服多半都破破爛爛,沒什麼整理也不太有新衣的樣子。其實可以想像,畢竟小孩長得快,買新衣沒多久就不能穿了,實在不划算。所以大多數時候,小朋友的衣服看起來都是舊衣服,也就是回收來的二手衣。
_MG_6633
_MG_7399

至於男性的衣服,因為男性多半也不太重視穿著,所以身上的衣服也幾乎都可以斷定是回收來的二手衣。

_MG_6105
好比說,這個賣Chapati的小販,穿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衣服 

這個二手衣的事實,直到照片中這位朋友的出現,才真正的震撼到我。
_MG_6126
對我們來說,制服、學號、姓名的組合是非常有個人意味的,而且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和文化脈絡下,標定的可是幾年之間的自我身份和認同。但是當這個組合出現在烏干達人身上的時候,所有的意義就落了空,少了這司空見慣的環境和文化脈絡,就多了意義被迫消解後的強烈時空錯置感,提醒著『這件衣服怎麼樣都不是屬於這裡,而是來自於另一個本來具有意義的地方』。

之後,我又看到國立基中的衣服。 _MG_7335

我後來還看到北縣消防局的衣服,甚至是北一女的制服在街上出現。

當然,非洲國家的二手衣市場,背後的議題其實是可以更深入的。除了『臺灣的制服在非洲出現好巧』這種淺薄的反應之外,非洲國家的成衣工業其實都因為大量的二手衣進口而毫無起色,無形之中,也讓當地人已經貧乏的工作機會與選擇更加稀少。

延伸閱讀一
延伸閱讀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正要寫下推銷式的留言,請想想你到底有沒有可能真的靠這個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