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關於傳統武術:武術特技表演

一直想要談一些關於傳統武術的想法。尤其在長洪體系練了十三年的傳統武術,又在今年在芬蘭JOENSUU講過兩場武術之夜的活動,心中有了不少關於傳統武術的本質、推廣與教學和表演的體會。

正巧,這陣子出現這個魔術師YIF以及他的表演,還有隨之而來的造假爭議,和我先前想以「魔術」和「武術」兩相對照的想法不謀而合。那就趁著這個勢頭,拿YIF的魔術爭議作為武術表演相關討論的引子。

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說的,我認為魔術的重點在於『表演者沒說這是真的,觀眾也知道這是假的,但是享受被唬弄的樂趣。』

可是, 一旦魔術師誇口『這些都是真的』,或者使用了不相關的、不需要苦練就可以達成或是可以速成的伎倆(例如電腦特效!),那麼這就不再是魔術,而是騙術。

武術表演也是一樣。

不用提,一般的套路表演當然是貨真價實的武術表演。無論是傳統武術或新武術,要把套路打出來、打得好看、打得讓外行看到熱鬧,甚至讓內行看到門道,都需要一番練習。大家都是明眼人,零零落落的套路背後的功力有多少應該都心知肚明,沒有什麼欺騙的空間。

可是,特技式的武術表演就不同了。


這個少林寺的影片來看,雖然裡頭講『氣』和『氣功』講得煞有介事 ,說這些修煉都是因為氣功達到的護身能力。但是仔細看的話,都可以發現其中秘而不宣的『伎倆』部分:例如鐵頭功鐵布衫的木棍鐵條打的都是棍棒的中段或甚至靠手端1/3、腳踢或頭撞石板則是將石板「從支撐處折斷」而非撞碎、鐵沙掌劈磚則是將磚頭懸空端翹起讓劈下來的力量可以將磚頭中央向下撞擊致使『折斷』、金槍頂喉頂的是靠鎖骨處的喉底而且力的走向是把槍折彎等等。這些小伎倆一旦掌握住,要達到開碑裂石的效果也就不如想像地難。至於胸口頭頂碎大石的伎倆,則是在打錘者的適時收手,並且在石塊破裂石把撞擊力吸收,所以是個看起來驚險但是實際上頗安全的表演(這裡也有很詳盡的分析)。當然,這些硬功的表演還是要練的,他們也實際上有了某些肢體上的改變,但只是藉由小伎倆讓所能達到的程度看起來更加高深罷(這一集的走近科學就有不錯的分析)。而且,這還是在磚頭木棍鐵條石板沒有玄機的狀況下就可以掌握的,如果這些被破物也是有玄機的話,那要表演就更是容易了。

所以,真要說的話,我會說這些硬氣功的武術表演,其實都跟武術沒有關係,只不過是某一種身體上的鍛鍊而已。鍛鍊是當然要的,可是伎倆的部分也相當重要。可是在華人世界當中,這樣的表演卻總是會以『武術表演』或『氣功表演』來稱呼,而且總是不讓你知道這背後是有伎倆跟玄機的。而且這伎倆跟訓練的比例還可以因表演者而異,有真功夫的表演者伎倆含量就少,速成的表演者伎倆含量就 多,但對一般人來說表演效果看起來卻都相似。這樣一來,表演者都告訴你這是『真功夫』『氣功』,也不讓你知道這其中的伎倆成分有多少(甚至一點伎倆都不讓你知道),希望你相信這的確是真功夫就可以達到的境界,有的甚至連道具都是有玄機的(而且當然是不讓你知道),這似乎就漸漸遊走在『特殊技術』跟『騙術』 的模糊地帶了。人家魔術好歹還讓你心知肚明這一切都是幻覺,但是這些武術表演卻總是想要你相信這一切都是練功夫練氣功練武術的神奇之處,相形之下就更是不夠光明磊落、層次也更低了點。

而如果不是依靠道具,而是依靠勤練而來的技巧(例如這個吸星大法或是飛針射玻璃),那麼正正當當的說這是雜技不也坦然?老是要穿鑿附會什麼氣功啊武術的,真的是變不了新把戲的老招,卻總是有人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除了這些硬氣功的武術表演之外,我個人認為更不可取的是那些伎倆成分更大、只要掌握了訣竅就更容易速成、甚至是靠特殊道具取巧的『號稱』武術或氣功的表演,諸如氣功斷筷、拳風滅火、牛奶糖穿椰子或甘蔗、氣功踏玻璃、氣功吸花瓶碗公、或是各種穿鑿附會如掌風移物隔空打物的表演。這些表演(例如這個隔空移物或是這個隔空勁)如果是依靠道具取巧,那麼叫他做魔術也就光明磊落,偏偏就要自稱為氣功表演,擺明了就是要詐騙得利,實在混蛋。更不要說完全是靠道具訛詐的腳踩玻璃,依賴道具的雜技或魔術卻擺出武術的樣子,被揭穿之後都不知道臉要往哪放去...

既然如此,那我就乾脆一點,氣功斷筷的原理在這裡、牛奶糖穿椰子甘蔗的原理不過只是利用了牛奶糖看似柔軟實際略帶堅硬的特性加上捏成尖丁狀,所以快速砸落的椰子甘蔗會讓牛奶糖的尖端有足夠壓力穿入纖維。而拳風滅火呢,則是可以走伎倆路線,如果是用快速的「蓋拳且收回」的方式,那麼一般人不用幾小時就可以掌握到隨打隨滅的神技,或是拳頭不握緊讓手指在出拳的速度下先搧出空氣,也是可以達到很不錯的效果。但是真功夫的方式則是不蓋拳不鬆掌,就是穩穩握著拳頭往前推,只要力在前端拳夠穩定,那麼燭火就一定會滅,而且距離還可以練遠,甚至最後做到用指端滅燭(影片十八秒處)。只是外行看熱鬧,一般看到燭火熄滅也就罷了,也難怪到頭來多數的滅燭表演都走向速成的伎倆路線。

總之,雖然在華人文化裡頭武術幾乎包山包海,只要牽扯上肢體的訓練就多半會被視為是武術或功夫的一部份,但是武術的本質應該只是『攻擊與防守的訓練』,從生理上的肢體強度與肌肉表現、到技巧上的攻防招式與技術、以及心理層面的心態和觀念都包括在內。

所 以,在武術訓練中為了增強肢體的強韌去練硬功,以期在攻防當中增加攻擊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硬功獨立出來練習做為表演項目,我個人認為這就已經不在武術訓練的範圍之類,而只是個單純的雜技項目了。畢竟,攻防的本質在這裡並不存在,那又怎麼能夠稱做是武術的一部份呢?更不用說是飛針射玻璃那些技術性高、但是跟武術攻防完全無關的雜技了。好好的專業雜技,為什麼不願意大方承認是苦練出來的技術,而要說是練氣功灌氣進針這樣的胡扯?難道叫一個不懂氣為何物的老外來練飛針,即使是正確的練法就會沒有效果嗎?

而且,一旦用上了太多的伎倆或有玄機的道具,那就真的是幾近騙術了。畢竟這樣的武術表演總是要人相信這就是氣功或功夫的威力,讓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跟魔術相比,魔術好歹光明磊落,讓你知道裡頭有玄機是假的,但是觀眾享受這被騙的樂趣。那這樣『老是說自己是真材實料,結果是靠道具伎倆唬弄』的武術表演,又怎麼能夠有長久?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關於YIF麵團變法國麵包的魔術爭議評論

這陣子出現這個魔術師YIF以及他的表演,還有隨之而來的造假爭議,讓我想針對這個事件說說我的看法。

這是YIF的WIKI介紹
這是他的爭議魔術表演:麵團變麵包
這是他的你水管頻道

不需要看過他全部的表演,就可以肯定他一定是個魔術師,絕對有相當的魔術技巧。我在看那個麵團變法國麵包的時候也是覺得太神奇,這真是個前所未見的魔術。但是很快的,其他魔術師跳出來踢爆他的手法造假,再加上他的經紀人出來說什麼「魔術有各種變法」「魔術沒有定義」等等避重就輕模糊仗的說法,實在是劣幣驅逐良幣打馬虎眼的最糟示範。

魔術當然有定義,WIKI上已經說了。但我想要以我的方式,題點一下我認為這個定義裡頭最重要的部分。

魔術的重點,就是:表演者知道這是假的,也不會跟觀眾說這是真的,而觀眾也知道這是假的,但是都很享受『被騙』的過程。
(為避免文字上的曖昧,所謂的真的,在這裡是指『科學上有共識,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的現象』,而假的,當然就是科學上認為不存在,或是還非常非常有爭議的現象)

但是,一旦魔術師逾越了界線,聲稱自己的表演是『真的』,那麼就不折不扣成了『行騙術的騙子』,這樣的邏輯應該也很好理解。

雖然魔術界裡頭已經存在著所謂的『三大戒條』來規範魔術師。但是我以為,上面所說的這個重點,在現代這個社會裡頭反而更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魔術倫理

身為做科學的,我知道這個世界的正常運作方式,所以我知道所看見的那些魔術表演不可能是真的『特殊能力』;但是身為魔術的觀眾,我喜歡看魔術,享受被騙的感覺;當然,我也有我的好奇心,所以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想要知道魔術背後的手法、技巧、障眼法、道具和原理等等,而這個資訊幾乎無所不在的網路時代,我也已經知道了不少魔術的秘訣。

但那又怎麼樣呢?即便我已經知道某個魔術的伎倆在哪,我還是享受觀看魔術的過程。原因無他,因為即使我無法被驚奇,我還是很享受魔術表演的精湛手法、聲東擊西、轉移注意力等技巧。有認真學習過某些技藝的人都知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那些流暢的表演和效果,都是多少的汗水和心力練出來的。

所以,回到YIF的魔術爭議。他是個魔術師,擁有精湛的魔術技巧,無庸置疑。不像十幾年前號稱可以隔空抓藥的張穎(請看這裡這裡這裡這裡,他事後被起訴,最後以違反醫師法判刑並驅逐出境)他也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表演是『超能力』或是可以治病等等,那現在的問題到底在哪?

根據粘立人的指控,因為很可能用了不應該使用的,而且與魔術無關的技巧,例如電腦特效。(這裡的線索讓我覺得就是真的用特效、還有這裡做給你看)

而說白一點,王偉忠跟經紀人的回應也相當混蛋,擺明了就是轉移焦點兼玩文字遊戲,不敢承認用了違反魔術倫理的手段。什麼『時代來了就是要迎上前去接受世界級的行銷手法』,根本就是放屁。如果是用了電腦特效才來變魔術,那我不會去看電影就好,還需要你來表演嗎?我就是因為相信你這影片是個魔術影片,我才會無法忍受居然要以電腦特效才能達到魔術效果。就算你是個街頭魔術秀的電視節目好了,據說這一類的魔術節目的路人都是暗樁,藉此達到『這麼近距離看魔術都沒辦法看到破綻』的錯覺,但至少人家魔術也是真材實料的靠技巧和道具唬弄的吧?如果Cyril的漢堡神偷魔術不是用道具跟巧妙手法表現出來,而是用剪接和電腦特效才能達成的話,那還能叫做魔術嗎?

總之,這個魔術爭議出來之後,背後人士的回應之荒謬就真的讓人嗤之以鼻。可是更悲哀的,卻是居然在這些破解影片的下頭看到有人『依然覺得這樣的魔術影片很好,因為還是娛樂了大眾』,這顯然是沒有仔細思考過魔術的倫理,更是是非不分的鄉愿。試想:魔術師可以用電腦特效來唬弄,豈不表示這中間幾乎不需要真正的魔術技巧?那不就跟醫生可以用假藥甚至白開水唬弄病人一樣,難道只要覺得『我有被治療到/我的病有好一點了』就可以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十多年前的張穎隔空抓藥事件,也是有人給過這麼荒謬且不辨是非玩弄文字遊戲的回答。由此可見華人在這種虛與委蛇模糊焦點不正面回應的文字遊戲上有多麼深厚的傳統。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評關中力推的新版公務員考績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570928.shtml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217/140545.htm

根據這兩個新聞,大略可以拼湊出新版的公務員考績法的重要改變。先前我也寫過關於公務員考績的文章,現在就來稍微評論一下。

首先,按照關中所說,現行考績是「2/3甲等,1/3乙等,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會拿到丙等」。以一般狀況來說,這樣的分配當然很蠢。畢竟考績『獎金』應該是要給有特殊表現的人才對,但以現行的考績法,甲等有一個月的獎金,乙等也有半個月的獎金,只有丙等沒有獎金,簡單的說就是人人有獎,而且是多數人都有這麼一個月薪水的額外獎勵,也難怪久了大家就以為拿獎金是天經地義的了。一個制度應該是要有賞有罰,現在好了,鄉愿地讓大家都有賞,賞的功能就沒了,難怪公務員多半都是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樣子。

所以,新版的公務員考績法看來傾向於甲等少(兩成五吧),乙等多(六成五吧),丙等一成。這是個好的方向,讓多數的人回歸「中等表現」(但在中等表現上,還是預設了半個月薪水的獎金,如果比照現行制度的話),真的有特出表現的才去甲等,才領滿一個月(我覺得甚至可以更多)的獎金。而丙等當然是什麼都沒有,相當於損失了原本該拿到的半個月薪水的中等表現獎金,也算是一種懲罰。不過,在這樣的改變上,我只有一個小小的意見,那就是把『甲乙丙』等級改成『優可劣』。因為甲乙丙很明顯的呈現出排名,卻模糊掉『可接受的表現門檻』。既然中等表現就是可以接受的不好不壞,那麼把中等表現的評比等級直接叫做『可』不就簡單明瞭?拿到的人也不會有現行體制下可能會有的『我拿了乙等』這樣矮人一截的心理感受。所以,以可以接受的等級為標準,往下的等級稱為『劣』並且獲得懲罰,往上稱為『優』而且得到獎勵,這樣才能夠清楚明瞭的呈現評比等級的標準,也減少模糊曖昧不知道該做到哪個等級才夠的空間。

補充一點,這樣的邏輯,其實我是在芬蘭的課程成績系統裡學到的。這邊的課程除了最簡單的『通過/不通過』之外,最常見的就是五等第的給分法:5是超優(extraordinary)、4是非常好(very good)、3是好(good)、2是滿意(satisfied)、1是可通過(passable)、0 則是不通過。各位應該可以看出來各等級的名稱背後的意涵:既然是可以通過的等級,就叫做『可通過』,也就預設了你表現到這個程度其實就達到課程的要求,再往上就都是更正面的、以激勵為目的的等級名稱。

但是我要批評一下,考試院的考績辦法老是走不出相對標準的窠臼,實在是很糟糕。我在這一篇文章裡已經說明了相對標準的壞處,簡而言之,就是讓評分者樂得輕鬆而已,對於評比本身的公正性與被評比人對制度的信賴感都大有害處。這些腦袋僵化的人到底有沒有仔細想過評比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啊?即便關中把甲乙丙三個等級的比例調整得比較正常了,那要是整個單位的人都克盡職責呢?豈不是又回到『大家輪流拿丙等』的老套?

至於關中提到了『新進人員打乙等』 『輪流拿乙等』『升官、生產拿乙等』這些陋習,的確是應該給他拍拍手。這似乎是第一次有人明確的說出這些陋習(以前的大概都在裝死裝不知道),或許就會有相對應的改變。很顯然的,上面提到的『改變甲乙丙等級的比例』應該就是針對『輪流拿乙等』所做的調整,讓甲等不再是理所當然,而是回歸到『表現優良』,於是大多數人都拿乙等(表現尚可)也是很合理的。

可是,從新聞上看來,新進人員拿乙等還是一個沒有解決到的問題。關中提到新的考績法不會欺負基層人員,會把簡任薦任委任分開評比,但是重點是『新進人員』!就算大家都是薦任,剛進來的菜鳥還不是一樣可能會被評比為乙等或更糟,只因為這個單位需要有人扛乙等或丙等,這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啊!明明是很清楚的癥結,為什麼總是摸不著呢?

在這一點上,解決之道應該還是不要採取相對標準』而是採取『絕對標準』 來打考績。至少就不會一定有個燙手山芋的乙等或丙等讓大家每年心驚膽戰丟來丟去的。不過,沒有固定比例的乙丙等,要是遇到軟爛沒肩膀不負責的主管,那就是大家都開心拿甲等,一樣也是行不通。所以,還要配合我所提到的考績評比制度改變,讓考績評比從主管一人當壞人,改成主管、同仁、合作單位、以及服務過的民眾(如果這是個第一線的對外服務單位的話)一起綜合考量這樣才能夠真正解決主管沒膽的經年困擾。

倒是,關中提到的『團體績效表現好,可整體加分,讓該單位丙等比率變小,團體表現不好,丙等比率則增多,把組織績效與個人績效結合。』讓原本相對標準意味濃厚的考績辦法,有了那麼一點『走絕對標準路線』的可能。因為這樣的描述很粗略,不知道實際上會是怎麼執行的,但或許是個值得關注的正確方向。

另外,關中提到的另一個重要改革,是讓主管承受『考績打不好就吃乙丙』的壓力。這或許可以讓主管在『自己拿乙丙 VS 打別人乙丙然後可能被找麻煩』的兩害之下取其輕,因而多一點動力去打該打丙等的人丙等。但是,新聞裡沒說到底誰來評這個主管打考績打得好不好,而且一旦有人被打丙等,主管也還是那個眾所周知的『壞人』。這,依然沒有解決制度上的問題與主管怕事不想當壞人扛責任的壓力。所以還是需要我提過的解決之道,也就是讓考績評比從主管一人當壞人,改成主管、同仁、合作單位、以及服務過的民眾(如果這是個第一線的對外服務單位的話)一起綜合考量才行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關於廢除死刑與否的另一種可能

關於廢除死刑的論辯在各個網頁和論壇和PTT上面已經是戰到各種論點都戰過好幾番了,所以我在這裡不贅述。想要看詳細的資料,請見WIKI
(12/14補充:天空基因學長也寫過好幾篇關於死刑的精闢文章,請見這裡這裡這裡,尤其是最後一篇的討論)

我只想說,基本上,一個社會裡面要是有社會邊緣人、要是有嚴重的貧富不均、要是有破爛的社會福利系統,讓一堆人得在貧困邊緣掙扎為三餐打破頭、要是有成王敗寇有錢就是老大視他人如螻蟻草芥的囂張階級,那也難怪會有源源不絕的人成為罪犯,犯下各種嚴重的、令人髮指的惡行。妄想用死刑把罪犯通通殺光抹除於這個社會之外就可以安居樂業,基本上就像是只會把癌細胞不斷割除卻不改善生活習慣還不斷的接近各種致癌物一樣的愚蠢。以芬蘭這個高社會福利的國家來說,每個國民都被國家照顧得好好的,有時候我根本懷疑這裡到底有沒有罪犯。當然,我知道一定還是有,但是在這種高福利的社會安全制度底下,一個人要鋌而走險的機會還真是不太多。更何況天氣很冷,想到要出門犯罪就很困難(所以說不定天氣很冷才是最重要的減輕犯罪的因子?)。

不過!雖然基本上我相信人性本善,可是我也相信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本善只有在講『本來是善的』,但也許就是有那麼些人在成長過程裡,就莫名其妙的被觸發了惡性,所以長到後來再沒有任何善的樣子。或甚至,有些人真的就是生錯生辰八字,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越來越惡,最後成了始終如一的壞胚子。既然一樣米養百樣人,我相信這樣的人當然也是存在的。所以,就算這些人衣食無虞生活幸福美滿,骨子裡的惡性還是會讓他們暴力、攻擊、殘忍、謀殺他人、犯下重大罪刑(例如挪威那位槍手)。

這樣的人,或許,或許真的執行死刑,對社會來說是真的好事。

所以到頭來,當冤獄誤判的可能性已經逼近(或已經)為零的時候,或者是整個社會的貧富不均已經消除到相當程度,於是再也沒有所謂的社會邊緣人或中下階層,於是也就沒有環境觸發的犯罪暴力和謀殺的案件的時候,廢除死刑與否就只是一個在下列兩個價值觀之間的選擇而已:

贊成廢除死刑,以無假釋的無期徒刑將這些重大罪犯永久隔離在社會之外。因為可以忍受繳的稅金去養這些重大罪犯。



反對廢除死刑,認為重大罪犯永久隔離在社會之外的最好(或唯一)方法就是死刑。因為無法忍受自己的稅金要去養這些重大罪犯。


可是很不幸的,我們的社會才沒這麼美好。

我們都很清楚,我們都是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犯錯,醫生如是,法官亦如是。就算我們都不去擔憂國家擁有合法取人性命的權力之後可能濫用的機會有多大(臺灣人不要忘了,也不過是幾十年前而已,當時的政府可是判死刑毫不手軟,行政體系裡藉此整肅異己羅織罪名借刀殺人的案例也是一把,不要跟我說大家都那麼健忘或是那麼既往不咎),司法系統裡面誤判的機會也從來沒有低到可以誇口『逼近為零』的地步。也就是說,再怎麼謹慎小心,就是會有人被冤枉判了死刑。『我的稅金不想拿去養這些重大罪犯』的邏輯底下,判了死刑的人豈不是該早早槍斃以快人心?那要是之後發現誤判了(如可憐的江國慶),該怎麼辦?

終究就是,現在地球上的任一國家司法制度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善,要不要有死刑,也就只是你想要付出哪一種代價而已。

保有死刑的代價,就是即使行刑的時候或許大家都覺得他死有餘辜,但終究都可能誤殺好人。在我們的科技還沒有進步到可以把死人(而且可能還是個死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人)復活之前,死刑的這一項重大缺陷,是永遠無法在制度的其他面向上補強就能夠算了的。殺了一個無辜冤枉的,難道可以用『過去槍決的九十九個都是惡貫滿盈』來自圓其說嗎?

沒有死刑(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代替)的代價,則是我們必須要花費稅金養這個重大罪犯一輩子。即使這個重大罪犯已經是定讞又定讞,所犯罪行再無疑義又證據確鑿,而且這罪犯擺明了就是個喪心病狂徹底的壞胚子(好比挪威奧司陸的那位槍手一樣好了),我們就是必須要花費稅金養這個重大罪犯一輩子。

不過,我們有沒有可能提出另一個可行的、折衷的辦法呢?

我覺得有。

而這就是我想到的方法:

司法系統還是照樣可以判死刑,法務部長還是照樣可以批准執行死刑。但是,在定讞之後,所有的死刑犯都得要在監獄裡關上十年到十五年時間長短該怎麼決定,請見後文),在獄中接受教化學習和勞動。

接著,在這個監禁期限的最後半年,將該名死刑犯當初的罪行、判決流程、以及最後的判決結果(如判決書)再一次的對社會大眾公開。另外,也要如實呈現該名死刑犯在監獄中的表現(例如有沒有不良紀錄、學習技藝的成果如何、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教化的結果如何、獄中輔導員&教誨師的評估如何),以及該罪犯在獄中對社會&受害者所做的補償有多少(例如獄中的勞動所得有多少,又有多少到了受害者家庭手上、寫信給受害者家庭的時間、次數、甚至內容等)。

將上面兩大類的資料向社會大眾公開,讓大家有半年時間能夠好好想一想。最後則是舉辦公投,讓人民來『建議』這個死刑犯在漫長的監禁教化之後,還有沒有『以死刑將其永久排除於社會之外』的必要。

最後,才是法務部長決定要不要批准執行死刑。不過,在法務部長決定執行或不執行之後,罪犯都有個五分鐘的錄影時間,可以跟這個社會說說話。


這個方法當中,跟現有死刑比較不同的部分有幾個。首先,是那個定讞之後的『十到十五年監禁』。這一段監禁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讓罪犯有受到感化教化、甚至悔悟自己所做錯事的機會。如果我們認同監獄應該具有教化功能的話,那麼即便被判處了死刑,應該還是要讓死刑犯能夠受到教化和感化。如果這個犯人可以被感化教化成功,那麼在一個死刑犯被感化教化成功並且徹底悔悟之後再讓他站上死刑台,說不定是一個對死刑犯而言更加難受而且充滿懊悔的懲罰,正符合了大力鼓吹死刑、甚至希望能夠凌遲犯人的人的正義觀。而,如果這個死刑犯就是惡性重大,一點都感化不得,那麼強迫他在監獄裡被感化教化十幾年應該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心靈折磨,於是還是符合了大力鼓吹死刑、甚至希望能夠凌遲犯人的人的正義觀。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十幾年的監禁裡有足夠的時間讓犯人對社會和受害者家庭做出一些正面的補償,例如以勞動付出賺取的所得貼補受害者家庭。這樣一來,即使是罪行重大的死刑犯,也是除了賠上一條爛命之外,能夠真正的對受害者家庭和社會產出一些正面的貢獻,讓死刑不只是一命還一命的素樸果報式正義,還擁有先進國家提倡的『修復式正義』的功能。

至於這一段監禁的另一個重大目的,則是讓被冤枉的死刑犯『有機會翻案』!以美國來說,死刑冤獄的比例都有七分之一,也就是說平均打掉七個死刑犯就會包括一個無辜者。人家美國CSI拍了幾百集都會搞成這樣,敝國臺灣這種品質爛到眾所周知還被拿來做成笑話的司法與檢警系統,我實在不敢想像冤獄的可能有多少。更何況,死刑又是一個完完全全不可回復的刑罰,這也是廢死方一直以來最大而且最有力的支持廢死論點(尤其是可憐的江國慶案更是個血淋淋的例子)。所以,要想保有死刑,又怕重蹈江國慶案的覆轍,最好的狀況就是即使在定讞之後也有十幾年的時間才可以執行死刑,讓可能有冤案疑慮的死刑個案能夠奔走尋找翻身機會,或許還有機會如同蘇案一樣終究獲得無罪定讞。

至於這監禁的時間該多久,應該要參考現行的有期徒刑最高上限,犯罪追溯期有多長,以及過去重刑犯的年齡為何等等。參考有期徒刑的最高上限,是因為這個監禁期限之後如果不是死刑台就有可能是走向假釋,所以當然要跟有期徒刑的上限(或至少最長有期徒刑關到可以假釋的時間)不相上下;參考犯罪追溯期有多長,則是假設犯人在監禁當中也不太可能再犯罪,所以至少這麼久的時間或許足以削減犯罪人的惡性;至於參考重刑犯年齡的原因,是因為以我的生物學背景,我認為重大犯罪的背後終究無法脫離年齡、性別、內分泌等等的生物學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找到一個『犯下導致死刑判決的罪行的機率開始降低』的年齡(假設是四十五歲好了),然後再比對過去重刑犯的平均年齡(假設是二十五歲好了),那麼兩者之間的差距(二十年)再減去過去重刑犯年齡的標準差,大概也就是這一段『死刑前監禁』的必要長度。目的很簡單,就是把本來血氣方剛的重刑犯關到血性都沒了的年齡,再看要執行死刑還是該怎麼辦。所以這個時間應該是有下限無上限的,平均來說,或許關個十五年就夠了,但是對於這個眾人髮指的光市少年而言,可能要關到二十年以上,再來決定是不是應該要執行死刑。

接下來,這監禁最後半年期間,對社會大眾公布罪犯當年的罪行與判決,還有監禁期間的表現的目的,也是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有機會對他的行為和監禁表現公評。這樣的設計,除了那麼一點『他當年的過錯,在這十幾年的監禁以後是不是可以抵銷了』的味道之外,也有明白的警世意味,讓一般人能夠重新思考這個罪犯當年為惡需要付出多少時間與代價(例如勞動所得)來償還。另外,也能夠讓社會大眾參與死刑執行的決策,在清楚中立而客觀的描述下,評估罪與罰的天平該怎麼擺放的艱難,並且在緊接而來的公投上表態,同時一起承擔抉擇的責任。
 
如果這個罪犯當年的犯行重大令人髮指,那即使他在犯行後即刻悔悟,十多年來的努力勞動補償受害者家屬,或許還是無法獲得多數社會大眾的原諒。那麼,他也只好面對自己該面對的最終制裁。但如果他的覺悟和行動讓多數大眾認同他的悔改,多數大眾也認為他的實質或精神上的貢獻足以補償當年的罪惡,那麼他就不再需要面對死刑,而且在之後還有假釋的可能。

當然,如果這個罪犯在獄中整個就是頑劣不堪,擺明了就是跟整個世界作對,對於自己徹頭徹尾的惡性毫不遮掩,那麼相信這十幾年過去之後,社會大眾也是樂得以死刑將他排除在外。

有這樣的制度,法務部長想來也樂得好好『參考』民眾公投的結果,再決定是否要批准死刑的執行。而如果法務部長倒行逆施、視人民公投的結果為無物,那麼想必也不會太好過。

至於最後的五分鐘錄影,則是讓罪犯也有機會在十幾年的監禁和死刑執行決定與否之後,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或許罪犯依然頑劣,眾人也認為依然應該死刑,那麼大家也應該會看到冥頑不靈的死刑犯的嘴臉,並且一起慶幸罪犯死得其所;如果罪犯其實依然頑劣,但眾人被他的行為舉止呼愣過去,那麼大家也會在這時候看到罪犯嘲諷眾人愚蠢的囂張嘴臉,同時感覺自己的愚昧不明;而如果罪犯已經悔改,眾人也認為不需死刑,那麼大家應該就會看到罪犯的悔過與感激,並且感覺世界如此向善明天多麼美好;但是如果罪犯已經悔改,大眾卻覺得悔改彌補不足或當初的罪行死不足惜 ,那麼,或許會看見一個悔改的人的痛哭流涕,陳述自己的懊悔並且再也無法彌補,而大眾則是心生憐憫愧疚或責怪自己過度嚴苛但卻木已成舟。

總之,眾人的決定,眾人一起承擔。在觀看錄影的時候一起承擔正確或錯誤抉擇的情緒,在罪犯假釋之後也一起承擔當時決定的後果。如果多數人藉著公投覺得他已經改過向善,或許會比較願意讓更生人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多想兩分鐘,你真的不需要跳出來扛大旗

一直以來,我的網路/BBS的討論經驗裡,總是少不了這種狀況:好比說,當有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觀察,說出『台大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睡覺吃便當』 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就是台大學生,我並沒有這樣,你以偏蓋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失公允...』然後戰線就拉大到觀察對象夠不夠全面、觀察是不是中立的、甚至焦點模糊成『其他大學生還不是都一樣』等等等等....

每次看到這種事情,我就想到知名的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有這麼一句台詞:
沒人叫你的名字你就跳出來,不是心裡有鬼就是身上有屎。

沒人指著你的鼻子說是你的時候,真的不需要自己跳出來扛大旗或對號入座。

華人好像都很喜歡把自己個人體制/制度/身份合一,分不清楚個人群體的差異。於是只要說到某個身份,明明沒有用到全稱(所有/都/通通/全部/每一個),也老是會有人覺得講到自己(的所屬身份/體制/單位)然後就急急忙忙的跳出來辯護。

人生沒必要過的那麼辛苦,人家在褒揚的時候也沒見你跳出來說「對啊我們都超棒的」,怎麼人家一罵的時候就跳出來說「我們哪有都這樣」呢?(還是說其實被褒揚的時候大家都有在心裡想『對啊我們都超棒的』,所以被罵的時候也就會跳出來反駁說『我們哪有這樣』,整個就是休戚與共這樣?)

自己真的做得好心裡篤定,就不需要去為那些非專一性也非全稱的指責(公務員常常.../有的老師.../台大畢業的有時候/台北人或多或少...)煩心。你知道那說的不是你,也沒有人說那就是你,何苦跳出來把屎主動沾到自己身上然後反擊呢?

就好像,人在國外,我也聽過有人說Chinese吃的食物超怪超噁心超不能接受這類的話。真的要扛大旗出來吵,那我豈不沒完?更何況人家說的可能根本與我無關啊!好比說首先,這裡說的Chinese多半可能是『中國人』,而不是華人,所以跟我無關。再來,就算說的是華人,那也跟我不一定有關。因為這麼說的人多半只是基於自己的觀察跟瞭解,甚至只是自己接收到的二手資訊發表的評論,他並沒有看過我吃的東西也不是針對我吃的東西,更沒有說『你們所有華人吃的食物...』這種全稱式描述,所以也還是跟我無關。而且,如果我願意請對方多描述一點,通常就會知道他所觀察的群體是哪些,或是他之所以這麼評論的理由,於是也就可以有機會陳述自己的狀況,提供更多資訊給觀察不夠全面、資訊不夠發達的對方,並且有理性開放的討論的機會,更能夠消除偏見、增進彼此理解。

總之,看到評論裡出現自己所屬的群體/身份等,大不了客氣的問一下對方說的到底是哪些,等到真的確定是不理性的無差別攻擊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指著鼻子說就是你們這些人的時候,再來反應也不遲吧?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軍公教人員的常見說詞與心理

我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師,我的家族成員也多半都在教育體系裡服務或退休。最近的軍公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掃到他們身上也掃到了我身上 。就連我在臉書上轉貼我認為理性討論這個議題的文章,都會被他們拿來「關懷」一下,讓我壓力實在有點大。

說真的,我身在軍公教家庭裡,我當然知道從小到大我們享受了多少好處。而且就如同我的家人說的:這些錢我們以後也帶不走,留下來都是你們(也就是身為子女之一的我)的。改革這個制度,對我來說其實沒有好處,甚至是減損我未來的利益。

但很不幸的我生性逆鱗,對於明顯有問題的制度實在難以容忍,所以我真的希望軍公教的薪資福利跟退休金制度,以及更廣大的勞退制度能夠好好改革,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維持著強烈的階級差異與剝奪感。即使我可以算是間接的既得利益者,這個議題當然還是可以理性討論,所以我試著寫些評論說說我的想法和理路。但網路上看來看去,也發現有許多先進高手對這個議題旁徵博引,有深入的瞭解與評論之餘,甚至還指引出未來的方向,實在輪不到我多說什麼。

不過呢,想想這陣子聽到的軍公教退休或在職人員的抱怨和反駁,其中總是難免讓我覺得『有哪裡怪怪的』。所以,或許我可以聊聊軍公教人員的心態和心理歷程,試著去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言論產生。試著理解語言背後的情緒與怨氣,或許才能讓問題有理性討論的可能。

先來談個簡單一點的:軍公教的退休金和薪資福利是國家答應我們的,怎麼可以說改就改/片面毀約/不顧信賴保護原則....這樣說的理由,想必是基於當初進入公職系統,求的當然就是一份(或許清苦但)安穩平凡的工作,而且相信國家的諾言一定會實現,就像是買了個終生的保險一樣。結果現在居然公司因為財務不佳又被對手攻擊,於是想要片面毀約不顧過去的情義,這豈不令人髮指?

我可以理解那種「我把青春送給你,你卻終究給我辜負」,被背叛的委屈和憤怒。我們都是平凡人,沒有人想要這樣被對待被糟蹋,也不可能聖人成那樣,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了還能雲淡風清。所以,所有的情緒都是應該會出現的、要宣洩的。就算有人因此對國家記恨到死,也是國家應該承受的。而且,國家應該以非常抱歉而謙卑的態度道歉,承認自己因為理財不良基金操作不當制度設計不佳,使得當初承諾的保障(無論當初是不是信口開河亂開支票)無法兌現。國家和政府必須要能夠理性的說明「為什麼我們不得已走到了毀約這一步」,並且把「毀約之後」可以為國家帶來的好處說清楚算明白,讓人知道好歹這樣的犧牲不是只讓即將崩盤的財務多喘個一口氣,而是真的可以帶來長久的永續經營。而且,國家政府應該要跟利益被損害的軍公教人員同一陣線,把規劃不週的過錯一肩承擔下來,維護大多數與當初制度設計無關的軍公教人員的尊嚴,為他們辯護,擋下不理性的、莫名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莫須有的攻訐與歸罪,而不是當作棄子或糟粕一般把他們趕緊切割出去視而不見,只為了自己的政治停損。

但,很明顯,現在的政府就是沒一項做得好。當初制度是他們設計的,他們的高層也多半受惠於這樣不永續的制度。現在被批評了,卻只見他們不是極力維護自己的利益,要「其他國民」不要說三道四見不得人好,對制度的問題視而不見;要不就是迅速的大刀一砍,一點理性解釋說明都沒有,就這麼摧毀過去的保障,而且彷彿這些跟制度設計毫不相干、只是照章行事的軍公教人員都是貪婪的、想要吃垮國家不顧他人死活的自私鬼一樣。國家這樣的嘴臉,怎麼叫曾經相信國家的人不傷心?

很多時候,大家要的都只是個kimochi而已。如果可以好好說清楚前因後果,解釋為什麼這麼不得已得要修改當初的約定,而且站在同一陣線幫你擋下莫須有的指控污衊,哪裡會搞成這樣像是一鍋燒過頭的水?

不過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有些現職的軍公教人員說:我們的上一輩很辛苦,所以就算現在的制度是拿我們的錢去補貼他們,我們也是甘願...會這麼想,或許是因為覺得反正自己也沒有過的多差,退休反正也還遙遙無期,而且就算到時候一毛退休金都沒有,可能以自己其他的投資或副業或兼職或家族財力,到時候退休生活也是可以過得去,所以就想「也不要那麼計較了吧」。

嗯,這麼說真的很溫馨,很有世代互助兄友弟恭的和諧社會貌。但是一個政策和制度的設計執行並不能建立在溫馨犧牲成全上!今天,要是薪資福利退休金制度就是設計不良無法自己永續,那麼他就是應該要修改要調整,而不是期望在其中的人們都可以大愛奉獻無私分享!我顧上一代的福利,那誰來顧我的福利?如果制度裡每一代都是這樣吸下一代的血來維持生活,那不就是龐式騙局老鼠會嗎?就算你這麼衣食無虞,總不會奢想大家都過的這麼順遂毫無現在或退休後的經濟壓力吧?

一個制度一定得要設計成即使裡面的人都是笨蛋,只會傻傻的照章行事也不會出錯也可以永續運作,才叫做良好制度。那些要靠裡頭的人能夠聰明機敏地見機行事隨時修改才能順利運作的,或是要靠裡頭的人擁有超人的勇氣與無私的奉獻或是高標準的道德才能成事的,通通都是大有問題的制度,絕對都有修改的必要。軍公教的考績獎懲,還有軍公教&勞工的退休金制度就都是顯而易見的,需要大修的制度。

至於有人說:軍公教人員工作很辛苦,拿到這些福利也是應該的...會這麼說的人,我覺得多半是軍人體系或是相關家屬。因為他們的生活上或許真的有很多的剝奪和限制(例如休假、旅遊之類的),所以會覺得是以「現在的犧牲換取以後退休的生活無虞」。但除了軍人體系之外,當然也有其他的公教人員以這個說法來捍衛自己的福利。

不過我說啊,現在這個時候,你要說自己身為軍公教很辛苦很可憐什麼的,其實很沒有說服力又兼搞不清楚狀況。首先,辛苦這個感覺是很主觀的,就算想要客觀比較也難以一致的量化。有人的辛苦是高度勞力四小時還得喝提神飲料,有人的辛苦是低度勞力但是必須連續十幾天不休假而且生活多有限制,也有人的辛苦是日夜顛倒得要連續三天不能沾床好好睡覺還得面對生死關頭的壓力(對,我就是在說醫護人員),這樣種種的不同面向,那是要怎麼比較誰最辛苦?更慘的是,現在這個時局哪個行業不辛苦?辛苦真的很難成為有說服力的理由。尤其是我們多半會高估自己的辛苦,卻低估別人的辛苦,因為我們對自己幹了什麼事情流了幾滴汗清清楚楚,但是沒有辦法真正瞭解別人做了什麼事!更何況,軍公教摔不破的鐵飯碗加上鄉愿的華人心態,讓打混摸魚的人就是能夠爽爽過還不會被炒魷魚(然後忙的人累得要死),更是讓軍公教人員平添「可能其實很涼又不會被炒魷魚」的潛能。要拿辛苦來講,實在是太沒有說服力了。哪怕有八成的軍公教都很辛苦,只要有那麼兩成的廢物還待在位子上混吃等死眾人奈他莫何,軍公教人員就是只能鼻子摸摸任人指著酸「鐵飯碗嘛...」。誰叫自己不去爭取考績制度改革呢?誰叫自己願意忍受「大家輪著乙等」甚至「年資淺的就乙等」的狗屁規則呢?誰叫自己不為自己的認真和別人的打混抱不平呢?自己容忍制度裡面的不公義,容忍鍋子裡的老鼠屎,那在別人懷疑自己身上也沾了老鼠屎味的時候,又有什麼好叫屈的?所以啊,現職的軍公教們,起來為自己的認真負責,為系統的賞善罰惡奮鬥吧

不過,如果這說的「軍公教人員在民國六七十年甚至以前很辛苦,現在拿這個是應該的」的話,那就比較頭痛了。因為軍、公、教的過去狀況不盡相同,職等如果又不同,那麼更是難以互相比較。根據WIKI的說法軍公教一直都有配給,『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面對下一餐沒有著落的窘況,而且說真的,那個年代的絕大多數人難道不都是這樣為下一餐的著落焦頭嗎? 這還是有可能落入了上頭所說「我覺得我(當時)很辛苦」的偏誤裡面,而忽略了整體大環境下其實大家都差不多辛苦。

但是,假如我們以具體一點的例子來看,或許可以有更多的理解。

以我父母為例,他們總是說『想當年民國六十幾年師專畢業,家裡窮的要死,還得要去教人彈鋼琴多賺一點錢,幾十公里的路程騎摩托車去,冬天冷得要死也只能在衣服裡面塞報紙,住的是屋頂上有老鼠跑來跑去的報廢學校宿舍。那個經濟大好的時候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老師的每個月薪水就是那麼幾千塊,隔壁鐵工笑我們一個月的薪水他幾天工作就可以賺得更多的時候也只能把怨氣往肚裡吞...』

是,這樣是很辛苦,也很辛酸。這樣苦過的我爸媽一定難以忘記那時海風的冷,還有鄰里言語的冷。在那個經濟正起飛,百工皆大好的時候,領死薪水的窮酸教師想必也是咬著牙,在「眾人皆旺我很鳥」的局面下努力著。不可否認,那樣百業蓬勃的時候,眼看自己的清苦生活一定是相對不平的(至少以我父母的狀況來說),於是他們覺得自己在那樣的時候被看扁,也沒有對其他行業的大發有過什麼苛薄言語,現在不過是風水輪流轉了,輪到自己的行業聲勢看漲福利相對優渥,為什麼別人卻就來說三道四?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想:

在華人文化裡面,讀書人始終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從以前到現在都還是如此。當年大家生活清苦,課業表現良好卻無法繼續升學念的人,要不是早早出來工作,想唸書的話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和時間能夠進修,或者就從此跟「讀書人」無緣;不然就是拼著考師專警專公費這一類的學校,藉此能夠不花家裡的錢繼續唸書,甚至還可以拿生活津貼回去貼補家用。於是,這些考進師專的人,一開始或許也是不得不如此,後來成了老師,也就接受了當年這條路的狀態:堪堪的薪水、明確的生涯路線、穩定(或說死板)的工作、和白紙黑字的退休、教育、日用等保障。即使生活應該是清苦的卻也穩定,而且國家當靠山應該讓人頗感踏實,身份上應該是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應該是中上的。(彭老師的這篇文章也有說到類似的心態)也就是說這幾個因素互相妥協,生活條件中下,換得的是超低生涯風險和中高的身份地位。我相信我的父母即便生活清苦,對自己的身份和職業還是很驕傲的。畢竟他們都算是讀書人,家世一清二白甚至安貧樂道,或許也可以視為讀書人的一種身份標誌吧。

但是,大家畢竟都是凡人,除了虛無飄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之外,總不免希望生活還是能夠過得好一點。於是當經濟起飛、百業蓬勃、鐵工焊接幾天的薪水就相當老師一個月薪水的時候,本來平衡的妥協就難免受了點影響。原本的「我們是讀書人,這是我們選擇的生活,低風險、清苦但穩定有保障」,一旦被拿來專比「薪水」這件事情,總是一時之間難以反駁。是的,當時的教師薪水是很低,但是未來很有保障啊。難不成要以長久的生涯福利來回嘴嗎?但那會不會又得到『現在薪水拿的多比較實在』的反唇相譏?

總之,這像是一種認知失調的窘況,本來覺得自己的狀態是「清苦的讀書人」,雖然生活不滿意但可以接受,而且有改善的可能。但是一旦面對這種薪水的比較或嘲諷,那個自我形象裡的正面因素「讀書人」就彷彿不值一文,只剩下負面因素的「窮酸」。於是原本安穩的妥協歪了歪,生出了一些怨氣,一直埋在心裡。這種曾經被嘲諷貶低過薪資微薄的情緒,在任何與薪資福利有關的時候就陰魂不散的浮了起來,例如現在。

這種被瞧不起的怨氣真的很可怕,都過了將近三十年了還陰魂不散,跟個地縛靈一樣。也難怪諸多有過類似經驗或聽過類似經驗的軍公教人員都會因此忿忿不平,覺得現在要是討論到軍公教福利薪資退休俸等就是在找他們麻煩,而難以理性面對制度上的缺陷。

『以前你們笑我們,我們沒有回嘴,現在我們狀況好了,我們沒有笑你們,你們又來指指點點,憑什麼!?』


不過,如果以鐵工焊接者的角度來想,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當時他會那樣嘲諷。正因為華人社會總是唯有讀書高,於是書念得好的人成了老師教授知識份子讀書人,對唸書沒興趣或因為家庭因素無法繼續學業的人只能早早去學技能成為所謂的『勞力技術工作者』。在他們過往的經驗裡,或許因為學業成績不好、或無法繼續就學而被瞧不起,即便他們可能有超凡的技術,但是身份和社會地位上就是只能是低一階的「工」。這種日月累積的委屈和怨氣,總是難免在百業興旺薪水收入暴漲的時候成了動機,讓他們對那些社會地位較高但清苦度日的讀書人和知識份子的薪水語帶嘲諷。這當然不是一種良好的發洩怨氣的方式,但是同樣是平凡人的他們,又有什麼時候能夠對這區分階級的社會出一口鳥氣?

總之,臺灣社會真的還是太多這種鳥氣無處宣洩,把人和職業分等級的「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更是遺害萬年 。一天不去除這種莫名其妙的習氣,大家就得繼續忍受把彼此職業身份分等級並且褒高貶低的陋習。

回到主題,過去軍公教或許有一陣子很辛苦,甚至是真的比其他行業辛苦,而現在的退休福利與薪資保障是當時的忍受辛苦的條件,所以似乎這個保障是不該毀約的。但是很不幸的,保障不改的話國家就要倒了,於是我們只能回到第一點所說的:國家政府必須負起責任,承擔修改條件的一切怨氣,並且想盡辦法尋找最好的,能夠永續又多方兼顧的解方。如果真的能夠這樣理性而且負責,相信曾經為國家辛苦工作並且信賴國家政府的軍公教人員也可以接受新的、依然有相當程度保障的方案,而不會希望讓國家政府倒掉吧?(至於那些完全自私的、真的寧可國家倒不可自己少一毛的人,我們也無話可說了...)

最後,是有些軍公教人員會說:老子老娘就是有辦法考過國考教師甄試來享受這優渥的薪資福利和退休制度,不然你想怎樣?你有辦法你來考啊。持這種說法的人,一種可能是建立在軍公教人員有其篩選制度,而且錄取率還並不太高甚至年年降低,於是考過的人就覺得自己是通過了考驗再非等閒之輩,甚至高人一等睥睨眾生、自居為「高級知識份子」等等。或者是持這種說法的人是一時氣憤,所以拿自己有辦法通過考試檢定來嘲諷他人沒有能力。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種說詞真的很沒有格調,即使只是一時的氣話想要發洩自己被妖魔化的不滿情緒,也實在是說不過去。有些話就是不應該說,不可以說,連想都不可以這樣想。我認為,無論是真的抱持著這種「我就是高人一等享受這些福利也是應該」的想法,或者是一時氣話說出這種說詞來尖酸苛薄對方,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裡的那種「唯有讀書高」的想法作怪。所以,通過考試的人自覺了不起,瞧不起沒有通過考試的人。自以為多念了幾年書就高人一等理應享受更多,於是對於早早出社會工作、從事體力或技術工作或非智性工作的人語帶苛薄。這陋習一天不破除,我們就難有耳根清淨之日。

而且,就算退一萬步好了,真的覺得自己考過試了就高人一等很了不起看不起其他行業的,至少也得要知道怎麼樣是政治正確的態度。我以為,好歹表現政治正確的態度,是現代公民相互尊重的基礎。(當然你要說我就是不想政治正確我就是想要有話直說,那就歡喜做甘願受活該被人討厭吧)

不過,會這麼說的人,有另一種可能是很單純的認為『現狀就是這樣,你覺得這個好你就來考,沒人逼你不要考。大家都是自由選擇的,就好像身為軍公教也有諸多壞處缺點(領死薪水、沒有薪資協商的可能、沒有組工會罷工的權利、做得好沒有加薪、半夜被學生家長煩死、軍公職不能自由出國旅遊等等),我們也沒在抱怨,為什麼不能好壞自己承受,還要對我們選擇的狀態指指點點?』。也就是說,雖然這個說法跟上頭瞧不起人的那種幾乎一樣,但是動機是單純而良善的:個人造業個人單,我選擇了這條路,你覺得這個制度太優渥了,你也可以來啊不是嗎?

其實,正因為軍公教的制度屬於政府的政策,所以很不幸的就是依然可受全民公評。而且說真的,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可受公評的,哪怕是隔壁鄰居想要把小狗剪成什麼髮型(你說那是他家的狗干我屁事),或是遠在天邊的美國紐約想要怎麼處理颶風後的停電,即便跟我八竿子打不著都還是可受公評的。更何況,今天在討論的並不是『誰可以成為這個制度下的受益/受害者』,而是『這個制度到底合不合理有沒有改善的空間』。就是因為制度顯然出了問題,所以我們在討論制度的優缺點,並且設想改善的可能方式,哪怕是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軍公教也一樣。無論他今天是不是太優渥或太苛刻,這樣的討論就是應該存在,而不是以「個人造業個人擔」「不爽不要做」「你想你來做」之類的話語阻斷討論的可能。是的,如果我欽羨軍公教的福利,我也可以努力的去考高普考教師甄試或是志願役簽下去,一切都是自由意志的個人選擇。但是,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事項,並不表示他的存在就是合理而且沒有改善或討論的空間。雙手一攤甚至翻白眼說『不爽不要做』『不然你來做』或是『現實就是這樣,不然你能怎樣』之類的話語,不但無助於制度、環境的改善,更放棄了自己思考甚至帶來改變的可能性。


說真的,我多麼希望臺灣能夠像芬蘭一樣,各行各業的人都尊重而且真心喜愛自己的工作,沒有人瞧不起誰的勞動。公務員不是鐵飯碗,教師也不是鐵飯碗,開卡車的、開垃圾車的可以賺得比大學教授更多,大家在求學其間能夠自由選擇所喜愛的方向學習,不想待在學校的可以高中職畢業就出社會工作而且不怕被剝削被歧視。每個行業的退休金都是一視同仁由國家統一管理,依照收入扣繳相當比例做為日後的退休金,再也不需要區分軍公教和一般受雇人員的優劣(因為根本沒有差異!)...但是,這樣的期望,不知道哪時候才能在台灣,乃至整個唯有讀書高,現在又嫌貧愛富強調競爭淘汰的華人世界呈現?

關於軍公教薪資與退休保障

現在軍公教成為眾矢之的,大家吵來吵去也常常模糊焦點。我以為,這明明是可以很簡單就把條理說分明的事情,實在不需要那麼多討論。

軍公教跟一般受雇人員(也就是勞工,不要傻傻的以為勞工專指出賣體力工作的低階人員,那是臺灣人莫名其妙的自以為分類法)的差異,就在於勞工的薪水來自於私人單位或公司,私人單位的錢來自於老闆的口袋(他得要把賺到的錢掏出來付薪水);而軍公教的薪水來自於政府,政府的錢來自於人民繳的稅金。

所以,既然軍公教薪水來自於稅金,繳稅民眾就是給錢的人,人民當然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稅金該怎麼用、政府預算該怎麼編列,所以當然也可以決定該給領政府薪水的人(也就是軍公教)怎麼樣的薪水。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為什麼我軍公教的薪水還要讓你們民眾說三道四了,很不幸的就是應該要被民眾說三道四,因為你拿的錢來自於民眾的稅金。也不要再說什麼竹科工程師的薪水跟福利那麼高為什麼不去砍他們的,因為那是私人公司,公司有辦法就是可以賺錢分紅,我們羨慕嫉妒眼紅或許,但實在是真的管不著。

今天,我不覺得一般軍公教的薪水有特別高,那應該是個合理的薪資數字。反而是臺灣的勞動環境太爛,一般受雇人員拿到的太少,加班沒有加班費還被操得半死,基本工資還死死的突破不了兩萬,簡直吃人不吐骨頭,擺明的臺灣的經濟成長都長到資產階級的口袋裡去了
所以,重點不該是軍公教成為箭靶, 而是一般受雇人員(也就是廣大的勞工們)應該聯合起來爭取讓薪資上漲到跟軍公教一樣的等級才對。

不過,除了薪資之外,軍公教系統的各種福利實在是好得太誇張了,我覺得很有改革的必要。

首先,就是這不應該是個鐵飯碗。做不好就是應該要被炒魷魚,民眾投訴幾次就應該考績乙等或丙等或是捲鋪蓋走路。一個制度如果會讓人進來之後打混摸魚還可以生存下去,那就是嚴重的對不起其他兢兢業業的成員,絕對有改革的必要。再加上該死的華人心態大家都不敢就事論事不想當壞人,結果就是現在的考績辦法圖具形式,真的爛的人大家都知道,卻都無可奈何,直屬長官只要沒有足夠的勇氣或是不想扛責任,就只能大家和稀泥的讓老鼠屎在一鍋粥裡自在浮沈,甚至傳染屎氣讓好好的米飯也變成老鼠屎。解決辦法其實不難,我在這一篇文章裡就已經說明了。

另外,是最近狂吵的退休金部分。軍公教的退休金制度到底合不合理? 應該是可以理性討論判斷的。如果拿各國的軍公教退休金制度來參考,結果就是我們的軍公教退休金制度的所得替代率太太太高了(高達九成左右,超越眾多已開發的、財政穩定的富裕國家雄踞世界第二,僅次於已經破產的希臘),或者是你要拿去跟其他一般工作的退休金比較也好(比較結果還是大勝勞退)。總之,就是個非常優渥的退休金制度。

比起來,平平也是一國之民,領私人機構薪水的一般受雇人員的勞保退休金替代率卻是五成上下,然後現在居然還有更緊急的破產危機,也難怪廣大的非軍公教的勞工們如此不平。

我以為,如果聯合國認為『先進國家退休後所得替代率約為七成』是合理的,那當然敝國軍公教的替代率也真的太高了,更不說這計算的薪資基準無上限,搞得無論藍綠只要入過閣,哪怕只是入閣幾個月,就拿著超高薪俸標準去當退休金基數然後拿個每個月十幾甚至幾十萬的退休俸慷國家之慨。實在是很荒唐。

所以很顯然的,退休金制度是應該要大幅調整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軍公教人員的退休保障要下降到七成左右,而且設定合理的基數上限,讓一狗票的高層軍公教應該過著太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非軍公教的一般受雇人員(也就是勞工!)的退休後所得替代率也太低了,應該要上升到七成左右。而且更重要的是,現行制度下,無論軍公教或是勞工的退休金扣繳額度都太低!!『你每月繳十元,以後我每月給你五十元甚至更多』這種事情想也知道不可能永續,這個扣繳額度勢必是得要上升到某個「堪堪永續」程度的。以芬蘭來說,我記得連我帶個一天活動領的一日薪資一百歐,都被扣了23%上下的退休金扣繳比例,而且我還只是個在芬蘭念博班的非本國籍歪果仁!

如果我們的退休金制度想要永續,恐怕這個比例的扣繳(甚至更高)是跑不掉的。軍公教扣繳反正是由國家處理,一毛也跑不掉,或許還算是容易,但一般受雇階級的扣繳或許就有點麻煩了。華人的短視近利貪小便宜大家也不是不知道,現在不也常聽說公司上報員工薪資的時候常常會『好心幫你少報』,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公司少繳一點勞退扣繳,也讓領薪水的員工可以少繳一點勞退扣繳,乍看之下好像短期雙方都受益,但是長遠上卻是損害了勞工以後的退休金,也讓退休金制度的可信賴度下降(想想現在就有人會拿『勞退基金會倒還不是因為勞工跟公司自己投機少報短繳的結果...),其實傷害的還是自己啊。

然後啊,雖然有人說國家就像個公司一樣,當然該照顧自己的員工云云。但是國家終究是拿人民稅金去發給軍公教薪水,當然就是得要接受人民對自己的稅金的監督與決定!更何況本國的軍教過去幾十年來都沒有繳稅(民國103年終於即將開始繳稅,奇怪那為什麼公務員會老早就要繳稅呢?這種不一致的步調簡直莫名其妙),等於是「拿別的人民的錢去付給某一群人民當薪水」!當大家日子都好,你政府慷他人之慨給軍公教的薪資福利也不會太誇張的時候也就罷了,但現在就是個人人自危的壞時代,還想維持過去承諾的高福利(甚至過度優渥的好處,詳見文末WIKI),無視於政府破產的危機近在眼前,這是怎麼樣都難以自圓其說的。更何況,國家政府要照顧的怎麼會只有軍公教呢?當然是廣大的、所有的國民都應該要不分你我的照顧啊!!

最後,如果關心軍公教和勞退基金的話,這些資料都很值得一讀。
彭老師的文章一
中時觀念平台
WIKI上的退休軍公教優惠存款,包含歷史變革甚至省籍探討,非常詳盡
軍公教退休法源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打成績:絕對標準與相對標準

以前在當助教的時候,曾經有小助教問我這個問題:

『學生的作業成績要怎麼打,是要按照比例打ABC嗎?或是A+只能有幾個?』

當時我一時會意不過來,就只是告訴小助教「不用照比例,你覺得都很好,都給A也沒關係;如果都很爛,都給C也是應該。」但是不久之後,我就想通了背後的邏輯差別在哪。

絕對標準的評量與相對標準的評量 

我一直以來的評量方式,都是「你的表現夠好達到標準,就得到你該有的評價」。假如全班都達到了A的標準,那麼就是大家都是A,不需要擔心是不是相對於其他人自己的表現墊底;反過來說,如果全班都很混連個B的標準都沒,那麼也是大家都吃個C,一個都跑不掉。這樣「依照被評量者的絕對表現」的評量方式,屬於絕對標準的評量

在絕對標準的評量裡,如果你是學生,那麼你只要確定你自己達到該有的標準就可以了,不需要跟其他人拼死拼活競爭相對排名。所以你想拿到A,你就確定自己有A的實力就好,其他人多好或多爛都與你的成績無關,因此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惡性競爭與緊張兮兮。但是,絕對標準的評量方式對評量者(教師)來說,要求就多了點。首先,教師必須清楚明白的確定學生達到什麼樣的絕對程度該給什麼樣的評價,這樣的程度/評價分及必須明確而且穩定,而且顯然得要因應不同的班級狀況、學生背景與學習能力調整不同的程度/評價等級。

而,小助教所問的「按照班上的成績比例給ABC」這種評量方式,屬於相對標準的評量。如果全班都很拼命,大家的表現都很好,那些「相對其他同學表現稍微不那麼好」的就會得到C的評價;或是相反的,如果全班都很混,但混的裡面稍微沒那麼混的學生(即使他還是混的很),就會拿到A的評價。

所以,在相對標準的評量,身為被評量者(學生)必須要跟其他人不斷競爭,去擠入「成績高的」那部分的比例(好比說是前四分之一),一旦有人表現比你更好,你即使已經很不錯了,還是只能得到比較差的成績。於是這就成了演化上的「紅后理論」:你必須不斷的向前跑,才能夠確保自己留在(群體之中相對的)原處。而如果是全班都混得無以復加令人髮指,那些「沒那麼混但還是很混」的學生就能夠輕鬆的拿到A,徒留不甘心學生打混卻還是輕鬆得A的教師在一旁嘔血。不過,如果沒有太多學習成就標準或期待,相對標準的評量其實對評量者(教師)很是輕鬆寫意,反正學生該有什麼樣的評價都是依照平均程度來給,就算大家都爛,最後的評價分佈還是和大家都很好的評價分佈相同,完全不需要思考到底學生該達到什麼程度。


你可以看得出來,我當然是支持絕對標準的評量的。我認為,這樣的評量方式才能確定被評量者的客觀好壞,而不是讓他們一起搶破頭或和稀泥。這樣的評量方式也才能確認評量者對於程度/評價是有清楚概念而且公正執行的,是好的就是好,糟的就是糟,不需要硬是在無法入口的爛蘋果當中挑出比較不爛的硬吞,也不需要在貨真價實的珍珠裡面硬是挑出幾個忍痛丟掉。當然,如果程度分佈差別很大或是很極端(都很好或都很爛),那麼教師需要撐起的責任和說明或許也就重了點。

但是,如果我們回想教育的本質與目的,絕對標準的評量方式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話說回來,我國公務系統就是採用「相對標準的評量」:長官「建議」要有多少比例的甲乙等。當整個單位都克盡職責的時候,還是要有人成為倒楣的乙等。於是就只好挑出年資最淺的人來開刀,然後說一些「等你年資多一點就沒事了」之類的屁話;要不然就是整個單位大家輪流拿乙等,像是有難同當一樣的默默承受愚蠢的制度。或者是整個單位混吃等死績效不彰,但是也一樣有人可以拿到甲等(也是輪著乙等)而沒辦法全數乙等以敬效尤。我不相信這樣行之有年的鄉愿或無奈對策 從未傳到上位者的耳裡,但這種爛透了的考績辦法卻還是這麼年復一年的延續了下來,而且還是以「長官建議」的狗屁方式。

關於軍公教考績與鐵飯碗

一個良好穩定的制度,應該是把任何人放進去,都可以得到差不多的結果。不需要依賴制度裡的人突出的聰明才智、不需要超高標準的道德操守、不需要無私奉獻的大愛、也不需要一肩扛責的大勇。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制度會讓一般人在裡頭「很容易」就沈淪、腐壞、作惡、或是不作為,那麼這個制度也絕對有修改的必要。

所以,軍公教考績制度很顯然就是個爛制度,因為打考績的人就是直屬主管,大家都心知肚明,毫無匿名的可能。於是,就連要把明顯擺爛打混摸魚的下屬打乙等,都必須承擔下屬之後來找麻煩的可能。雖然我個人認為,做爛打乙(甚至丙)天經地義,我也心安理得,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承擔這樣扮黑臉的壓力和勇氣,在鄉愿成性的華人世界裡更是大家都不想當壞人。

結果就是人人都知道的,軍公教系統裡的考績乙等是用「輪流」的,單位裡頭人人都有機會,本來應該是讓怠惰人員心生警惕的指標,變成了傳來傳去忍一下就過去沒人當真的一團屎。反正,乙等也不會影響我的鐵飯碗,而且大家輪流更是讓乙等不痛不癢。

所以,為了不讓打考績的人承擔這樣的「你就是壞人」的壓力,或許軍公教的考績辦法應該改為「相同單位成員匿名互評」,藉此把「罰惡」的責任分散,也可以有更客觀的評價。另外,有業務往來的其他單位也應該要加入匿名評等,需要面對民眾的單位更必須要把民眾的評價納入考量(所以教師就要包含家長的意見與評量),這樣的綜合考績才可能杜絕人情上的壓力,也才可能真的讓人不敢擺爛。

然後,除了考績辦法改變之外,軍公教的鐵飯碗保障也應該撤除。或許是連續兩年乙等就該解雇,甚至是犯下重大的過失就該馬上炒魷魚。沒有了鐵飯碗的依靠,喜歡擺爛打混的老鼠屎才可能會和其他的同仁一樣兢兢業業盡忠職守。

軍公教人員沒有鐵飯碗,聽起來很驚世駭俗嗎?很抱歉,芬蘭的軍公教就是這樣,甚至連薪水都比一般職場平均薪資來的低一點點。但是他們卻有世界聞名的教育品質,公務系統雖然有點僵硬,卻也不至於大而無當又顢頇,該做的事情還是做得好好的,也沒聽說什麼公務員擺爛的狀況。至於軍人,那更是與我們偉大的中華民國國軍天差地別。而且,他們的教師是沒有考績評等的(公務員和軍人我不清楚,可能也沒有)。說穿了,他們的軍公教就是跟外面的工作沒有兩樣,但沒了特別優渥的保障,一切卻也是平順運作著。難道要說是因為人家的國民素質和工作態度比較好,教育比較成功,而我們就是比較爛,所以不適用同樣的制度跟邏輯嗎?

說真的,我多麼希望我們的社會可以大家都謹守本分認真負責,那我們就不需要花這麼多心思跟力氣去把系統中的老鼠屎挑掉。但很不幸的就是事與願違,只好耗費相當成本來篩選淘汰不適任人員了。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蓋一座「無脊椎釣場」:無脊椎動物介紹教學活動的發想與實踐


本文原先是以pdf格式放置在孤狗文件裡,現在轉貼成部落格文章,希望在讀取介面與互動上可以更平易近人一點。

 

緣起

前些日子,聽朋友說知名的中學生物老師&生物學部落客阿簡老師,對台大生命科學系的普通動物學實驗裡頭的教學活動「無脊椎釣場」非常有興趣,希望能夠有更詳盡的介紹。身為無脊椎釣場的發想與製作人的不才在下我覺得相當榮幸,當然很樂意詳細的介紹這個教學活動的來龍去脈與點點滴滴,也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所有有興趣生出新教材的老師們得到更多靈感,讓教學與學習可以更順利也更有趣。 

 

2007年以前,台大普通動物學實驗課程中的「無脊椎動物介紹」

要講到「無脊椎釣場」這個教學活動,得先大概的描述台大的普通動物學實驗的課程內容。在我的經驗中,台大普通動物學實驗的課程內容裡,有兩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認識動物的多樣性,並且對各個類群的動物能有基本的瞭解,這兩堂課就是「動物園導覽」與「無脊椎動物介紹」。前者是涵蓋的是脊椎動物的部分,以參觀動物園並且讓學生分組報告介紹各種動物的方式來進行;而後者包含的則是主要的無脊椎動物類群,同樣是以讓各組學生上台報告的方式,簡介各個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

在執行上,「動物園導覽」畢竟是一堂充滿遠足愉快氣氛的戶外參訪課,所以一直都頗受助教的青睞,在為各班編排實驗課程時,只要課程進度與時間允許幾乎都會安排「動物園導覽」讓學生遠足兼報告;對學生來說,即使必須要親自上陣露臉報告兼表演,可以離開教室上課也還是讓人興致盎然,能夠看同學上台耍猴戲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所以「動物園導覽」也向來受到學生的歡迎。

不過,「無脊椎動物介紹」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由於多樣性介紹本身就是資訊的不斷堆疊,要讓這樣的介紹不至於淪落為流水帳的敘述實在需要相當的心思。再加上報告的學生或許因為沒有足夠的報告經驗、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或不夠努力準備、或沒有天分,總之報告多半平淡乏味不吸引人。即使現在網路資源豐富圖片影片一大堆,能夠有效率地組織手上擁有的資源生出一個迷人報告的學生也是寥寥可數。更因為無脊椎動物標本教材的缺乏,連續三小時的實驗課大概就只能聽著台上的學生流水帳似地講述一類又一類的無脊椎動物,實在很難不讓人昏神兼放空,學習效果稱不上多好,而且還有辜負『實驗課』這個名稱的嫌疑

另外,既然大家都要上台報告,於是當台上的人呱呱講的時候,台下的人就算不恍神放空,也常常是頭低低的在準備自己的報告,這實在不是個良好的狀況。而就算助教明白表示『同學的報告內容會考』也不見得有太大效果,因為自己的報告是一次的作業成績,但所有同學的報告內容頂多考個兩題,兩相權衡之下低頭準備自己的報告或許是個比較划算的決定,大不了偶爾抬頭看一下台上在幹嘛或是有趣的東西聽一聽也就罷了。於是台上講的人緊張、沒準備好又心虛、沒聽眾講起來也不來勁,台下的聽眾也因為台上的講演無趣,索性低頭做自己的事情,帶班的助教看在眼裡心生不滿,於是軟性勸誡或威脅利誘或硬性規定同學一定要聽別人的報告,現場的氣氛因而沉重沉悶影響學習效果,更是惡性循環。

這麼多顯而易見的缺點,當然編排各班實驗課程的助教們也心知肚明。於是除了生物本科如當年的動物系或現在的生科系之外,多數的助教都會把「無脊椎動物介紹」從實驗課程裡剔除除非時間太多。而即使是本科的動物系或生科系,這堂「無脊椎動物介紹」的內容也會有額外的安排(例如幾種無脊椎動物比較解剖),而不是只有讓同學上台報告這樣的無奈選擇。到頭來,從前的「無脊椎動物介紹」這堂課,就好像是一個不太能夠得分的板凳球員一樣,非得要等場上的得分健將都傷重離場沒人了以後,才會勉為其難的被教練召上場充人數,只為了讓比賽可以繼續下去不至於被判棄權而已。

或許有人會說:這一堂課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尋找資料、統整資料、並且轉化為上台報告的素材,還可以提供製作投影片的機會、親自上台報告的機會,訓練口才與臨場反應等等。

但是我要反駁:這堂課的名稱叫做「無脊椎動物介紹」,而不是「科學報告訓練」。在我的認知裡,一切的教學設計與操作應該要緊咬著教學目的,當教學設計和操作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或在執行上有明顯的重大缺點的時候,應該要做的就是修改教學設計和操作方式,而不是找些旁枝末節的五四三優點來當成蕭規曹隨的藉口。更不要說真正要訓練科學報告製作與表達的話,需要的是『一門』一個學期的課程,仔細講解好的科學報告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並且從資料尋找、投影片製作、文字敘述、版面安排、到時間掌握、講演風格與方式等等全面的訓練與反覆修正;而不是『一堂』事前幾乎不給任何指引與說明只是分派報告主題,在事後就給出成績定生死的三小時趕鴨上架的學生報告課。

順便牢騷一下,我覺得在整個臺灣社會裡頭(當然也包括我們的教育裡頭),都充滿了這種「搞不清楚目的是啥(或根本已經忘記)」卻不斷的拿旁枝末節的五四三來說嘴的現象。當然,我們有很多事情都有他的歷史背景與因素,或許當年因陋就簡不得不如此,或者是有當時時空背景下的不得不為。但是現在明明就已經可以改變了,大家卻老是巴著前人留下來的狀況不放,還不斷的找藉口為這狀況開脫,卻沒想到去做真正正確的、事半功倍的事情。

總之,2006年我成為台大生命科學系的全職助教,同時也是普通動物學實驗課教學實習的助教之一,也就是負責訓練新進碩博士生擔任大學部普通動物學實驗課的實習助教的實驗課課程助教(繞口令嗎這)。第一個學期過去,我覺得這樣一堂「無脊椎動物介紹」的課程實在讓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看著即使已經是碩博士生的實習助教也是報告得不怎麼樣的時候,於是便興起了『做些什麼』的念頭。

 

無脊椎動物介紹:課程上的改變

首先,在2007年的春天,我把這堂課從學生上台報告,改成一如其他單元一樣由助教講解。反正只要教材投影片做得好,任何預先上過課的助教都能夠在訓練後上台講得有模有樣,該傳達的資訊與知識也都能夠傳達。同時,既然課程的目的是「認識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並且對各個類群有基本的瞭解」,那麼我覺得無脊椎動物幾十個門裡頭,能夠看過各種各樣的無脊椎動物,還能把八個常見的門(有孔、刺絲胞、扁形、線蟲、環節、軟體、節肢、棘皮)區分出來並且認得就已經達到這堂課的目的了。

所以,講課的投影片焦點都在八個門的基本介紹,簡單的提點各類群動物的外觀與特徵,並且敘述辨認的方式。在投影片上也盡量使用圖片說明,讓學生有機會可以在台上講者說明的時候也自己看著圖片對照一下。講解力求精簡迅速,整個解說時間大約25分鐘,講解完畢之後以八張無脊椎動物照片作為簡單的複習,讓學生能夠練習辨識八個大門。

除此之外,以我自己的經驗,這種多樣性介紹與物種基本瞭解與辨識的事情,如果能夠看到實體是最好的了。畢竟有個實物在手感覺就是不同,各種特徵也能夠在眼前細細分別,遠比只是看照片看圖片看螢幕書本有用得多,所以講課結束後的標本觀察當然也是必要的。於是,不久之後系上也就購買了無脊椎動物各門主要類群標本,至少可以讓學生們聽課之後親眼親手看到標本,印證一下剛剛所學到的基本分類特徵。

當然,如果這堂課就在標本觀察後結束好像也已經達到效果,頂多再給個作業回家查查無脊椎動物相關的資料也就是了。不過,因為我天生反骨兼搞怪,我總希望這課程可以有些不一樣的,像建達出奇蛋一樣好吃新奇又好玩的。

 

「無脊椎釣場」的發想

如同剛剛所說,我的經驗告訴我,真的要想讓學生有基本類群的辨識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接觸大量不同的類群,然後慢慢的他們就會依據所學到的規則內化出自己的辨識方法。也就是說,如果能夠丟給學生一大堆的實體,讓他們去比來比去摸來摸去看來看去,想必會印象深刻又能反芻兼應用。

於是我想,如果能夠弄到一大堆的無脊椎動物標本就好了,尤其是那種封在壓克力裡面的標本更好。想像一下琳瑯滿目的壓克力標本塊擺滿實驗桌上,學生在旁邊圍觀品頭論足兼貨比三家,多好啊。

然後,這樣的想像畫面讓我想到滿桌整齊的麻將牌或撲克牌,又聯想到了常見的撲克牌遊戲『釣魚』或電腦遊戲『麻將對對碰』。也就是考驗記憶力翻牌配對,成對就收走得分的那一類遊戲。如果學生能夠看著一堆標本,比賽誰能夠挑選出最多對同樣的門,在你死我活之餘同時把弄手上的標本,豈不是快樂學習兼明爭暗鬥的最佳典範?

於是,這就是「無脊椎釣場」的雛形了。

在這樣看似歡樂遊戲的教學活動當中,我希望讓學生在單向的吸收無脊椎動物的基本分類概念和型態描述之外,可以真的把這些資訊「拿來試試看」,不然老是記一堆拉哩拉雜的資訊,實在相當無趣。實地體驗一下所學的知識可以幹嘛,才可能真的內化到心裡。而且這堂課算是分類與多樣性的範圍,照理說無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的觀察操作和比較,這樣的教學活動也能夠達成目的。又,搞成遊戲讓學生分組對抗,可以讓學習與複習的動力增強,覺得有趣也會讓學習效果變好。就算萬一不幸學生是高僧轉世覺得紅塵一切身外物也不沒有好勝心,那至少一堂課玩下來也不知不覺看了一大堆的標本,看別人配對正確或錯誤的時候多多少少也會潛移默化一些。

本來,最理想的是用壓克力標本來搞這個活動,但是這實在相當困難(但我覺得並不是做不到,只是需要雄厚財力或是相當有心去收集標本來製作)。所以我退而求其次改用紙卡,正面是照片,背面則是照片中無脊椎動物的基本資訊,基本資訊放多一點,要增加遊戲難度(例如增加配對的條件)也做得到。

所以,這堂課的完整版就成了這樣:
先講解無脊椎動物的基本八門的外觀與特徵&八張照片做分類小練習,接著是看標本印證,最後讓學生實地玩玩看「無脊椎釣場」,看是真的學到了還是自以為學到其實有偏食,還是根本都在睡覺神遊什麼都沒聽到。

「無脊椎釣場」的製作過程與設定

既然是要讓學生看過大量多樣的無脊椎動物,當然就希望照片中的動物能夠清楚又明白,而且所有的動物能夠越多樣越好。在我想得到的類群中,從身邊的朋友師長們以及我自己,我大致上有了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照片,如果還是缺照片就求助孤狗大神。又因為課程跟多樣性有關,所以各個門的卡片數量是不均等的,有稍微按照多樣性的程度分配,希望可以讓他們潛意識的感受到各門多樣性的差異。例如軟體動物或節肢動物多樣性高又長得很不一樣,就有一堆卡片。不過,像線蟲這個門因為肉眼看來都長的都差不多,外觀上實在看不太出來多樣在哪,所以就只剩下少少的幾張。

最後,一副牌裡總共有兩百六十張的卡片,正面為各式各樣的無脊椎動物,背面為該動物的門、綱、中文俗名、生活環境(這算是額外資訊,當時是為了把卡片背面塞滿用的...圖片來源(我以為這是保護我不要被告的重要資訊@@)、「第一次」和「第二次之後」翻開的點數,以及右下角的卡片編號。不過,幾個學期下來發現卡片實在太多遊戲玩得有點久(準時下課我覺得也很重要),就把幾乎沒有程度可言的昆蟲的卡片拿掉一些。
「無脊椎釣場」卡片正面(左)與背面(右)

所以,就像玩『釣魚』一樣,遊戲的方式各位應該都很清楚了:
將卡片洗牌後,以圖面向上的方式整齊排滿桌面,各組就依序挑選兩張然後翻面看答案,成對的就收走,不成對的就放回去。因為這是個在強大教學目的的執念下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所以翻牌的人必須要喊出卡片的正確類群才能把卡片翻面(例如:這是XX動物門,這也是XX動物門),而不是默默的在那邊釣魚(沒有誤)

「無脊椎釣場」教學活動進行中(by Tsai-Yu Wu)

在我的設計裡,最基礎的「無脊椎釣場」玩法是以『相同的門』為成對,上課的時候也是玩最基礎的玩法。但是我當然希望這個教學活動可以有向上擴充的可能,所以 進階的玩法也可以是以『相同的門&綱』甚至是『相同的門&正確的俗名』作為成對喊聲的規則。不過,目前沒有真正的在課堂上實行過就是。(是有學生自己在結束後留下來玩進階版啦,還挺甘心的)




在 撲克牌『釣魚』裡,因為撲克牌的背面都長得一樣,所以玩家要是翻錯不成對的牌那麼蓋回去就是,反正有辦法的人就會從別人的錯誤中記得數字的位置。但是在 「無脊椎釣場」裡,一旦學生配錯對,背面翻開以後大家就都看到正確答案的類群是什麼了,所以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那就把配錯對的卡片收走」。不過,在我的想 法中,配錯對的卡片反而才是學生應該要更留心的,就好像撲克牌『釣魚』是從配錯對中記得各數字的正確位置,「無脊椎釣場」也是希望在配錯對之後讓大家能夠 搞清楚弄錯的原因,然後有機會記得並且改正。而且也因為有人犯錯,學生更會注意那到底是什麼鬼東西,反而可以增強學習效果(吧)。不然那些難以判斷是哪個門的動物一有人犯錯就看不到,只是增加挫折感而已實在很無聊。所以一旦配錯對(例如喊的明明是XX動物門結果翻開發現有一張是OO動物門),那麼所有的玩家都要看清楚到底這張卡片的動物到底是什麼類群之後,才能標上迴紋針後蓋回去,而不是讓犯錯的玩家悶不吭聲的自己記下正確答案之後,就偷偷摸摸的把卡片蓋回去。
被翻過但配錯對,於是標上迴紋針的卡片(by Tsai-Yu Wu)

然後,撲克牌的『釣魚』考驗的 是記憶力,所以比的只是玩家拿到手上有幾對。但是「無脊椎釣場」裡的動物各不相同,有的容易辨識,有的乍看根本不知道是什麼鬼,所以不能以對數來比較,而 要為每一張卡片依據辨識的難易度設定點數:難以辨認的點數高,容易辨識的點數就低。另外,每一張卡片的背面除了有的各自不同的點數之外,還包括了「第一 次」和「第二次之後」兩種點數。畢竟第一次喊聲就正確,當然要比大家都看過背面答案以後才喊出正確類群要值得鼓勵,所以一張卡「第二次之後」的點數會比 「第一次」的少。在活動進行中,學生只要看到標上迴紋針的卡片,就知道這張卡片已經不是「第一次」(怎麼講起來怪怪的@@),要翻的話會拿到比較少的點數,但是也可以比較確定正確答案的類群是什麼,翻或不翻就看個人了。
被翻過的卡片還是會有人要的(by Tsai-Yu Wu)

另外呢,既然這是個在強大教學目的的執念下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所以當然不可以放過有天分或已經上手的同學。在我的設計中,如果有同學正確翻開了一張卡片, 但是其他同學對於這張卡片為什麼是這個類群有疑惑的話,那麼這位同學必須要向其他同學解釋自己判斷的依據。(得罪了方丈別想逃挖哈哈)

所以教學活動大致上就是這麼進行的。實地操作上,一個班級會有四副牌,一副牌會有四到六組(一組兩人)的學生在玩。每副牌都得要玩到所有的卡片都被各組清光或是下課鐘響為止。不過通常學生都可以在下課之前全部結束。當一副牌玩到結束之後該副牌的各組就 可以計算手上拿到的卡片的點數有多少,加總之後依照多寡排序從A+開始給成績就當作這堂課的作業分數,畢竟這個教學活動的目的跟作業的目的一樣,好好玩遊戲就已經足以檢視學習成效(了吧)。除此之外,八個門全部都有拿到的組的點數加10,這是為了防止偏食鼓勵均衡XD。又,最先結束的那副牌的所有組別給分向上跳一級,這是是為了讓學習成效比較好(或是彼此合作)的大組有相應的獎勵,同時也讓他們不要拖時間。 
實驗結束後的各組成績(by Tsai-Yu Wu)

「無脊椎釣場」之封鎖卡萬歲

不過,因為我天生反骨又搞怪,我總覺得這個教學活動可以更有趣、有競爭性一點。在我的想像中,可能總是會有些走超級保守路線的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總是只挑選某些簡單的動物門的卡片(例如老是只挑節肢動物門的卡片來釣),這樣實在是太無趣了。如果可以有些突如其來的限制,應該會很好(ㄐㄧ)玩(ㄔㄜ)。

於是我想到了「封鎖卡」的設定。
環節動物門封鎖中(by Tsai-Yu Wu)
 
在「無脊椎釣場」進行中,點數除了最後累積成為成績之外,還有額外的附加價值,那就是每組手上的卡片每累積十點就可以得到一張的「封鎖卡」。封鎖卡的類型有:各門封鎖卡(8種)、自訂門封鎖卡、單行封鎖卡、單列封鎖卡、以及25宮格封鎖卡共十二種。這封鎖卡一旦打出來,整整一輪的玩家通通都會被限制(例如封鎖節肢動物門,所以大家都不能翻節肢動物門的卡片),一輪之後就失效收回。另外,封鎖卡每組最多只能持有三張(所以不能囤卡),每組一次只能使用一張(所以不能連發),而且拿到的下一輪才能使用。這些小設定都是為了讓封鎖卡的使 用能夠合理又公平。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當然是空間上的封鎖卡(行、列、25宮格),尤其是25宮格的封鎖卡,一打下去周圍5X5的卡片通通被封鎖,整個相當豪邁。在我們的場地上,一張實驗桌擺滿將近有80張卡片,這25宮格一下去就擋掉了三分之一的卡片,看得到吃不到的怨恨實在是讓人大呼過癮(我真是機車)。而且當競爭白熱化的時候,台面上同時出現兩三個門的封鎖卡外加行或列或25宮格的封鎖卡也是所在多有,眼看學生因此哇哇大叫殺得眼紅,實為人生樂事(嗯?)。
5X5宮格封鎖中(by Tsai-Yu Wu)


藉著這樣的封鎖卡,增加學生之間的爾虞我詐,其實也讓學生可以去挑選比較不熟悉的類群,在使用封鎖卡之前通常也會為了判斷封鎖卡對台面上的卡片效力大不大(打了一張棘皮動物門的封鎖卡,結果台面上沒有棘皮動物門就整個白打),而有練習一眼分類的意外功效。

「無脊椎釣場」實踐成效

自從2007年春天開始,結合無脊椎釣場的無脊椎動物介紹再也不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的一門課。如果可能的話,多數的助教都會把他排進各科系的實驗課程進度裡。就我所看到的教學意見調查表,學生也常常會反應無脊椎釣場是他們最喜歡的一堂課,也有學生跑來問說這個卡哪裡買,他想要自己買一副回家練習(沒這麼認真吧@@),或是來問是誰做的(就是我挖哈哈)。對學生來說,上課的氣氛融洽,可以準時下課又沒有作業讓人整個心情愉快,在玩耍中學習有如時光倒流回幼稚園般的輕鬆愜意;對助教來說,上起課來也比以前聽學生報告愉快得多,當各副牌的管理員監督遊戲教學活動進行順便看學生爾虞我詐也是樂事一樁,而且可以準時下課又不用改作業也是讓人開心。至於學習成效上,我覺得應該都有達到教學的目標。畢竟在我的印象中,期末跑台考試的時候拿卡片來出題的答對比率都還挺漂亮。而且我出題的方式可不是只貼一張卡片問這是什麼門而已,我會在桌上擺個八張十張卡片問哪兩張是XX動物門、或是跟某張配對的是哪一張、或是哪兩張可以互相配對、或是哪一張被封鎖卡封鎖等等如遊戲進行時候的情境。我覺得,當這樣的題目都能夠再短短三四十秒當中正確回答,就表示學生已經超越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辛苦設計這個遊戲教學活動也就不枉此生了。

總結




以上就是「無脊椎釣場」的發想過程與所有的設計細節。寫著寫著就寫了這麼一大堆,但是也突然的就寫完了。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我爛尾...